| 序號 | 學年度 | 指導教授 | 作者 | 論文名稱 | 
| 97 | 111 | 鄭夙珍 | 羅端偉 | 成年中期男性失喪父母悲傷與調適經驗探討 | 
| 96 | 111 | 顏志龍 | 許智棋 | 智慧型手機成癮與閱讀態度之關係:以認知需求為調節變項 | 
| 95 | 110 | 鄭夙珍 | 何冠樺 | 拾起:受霸凌經驗之自我敘說 | 
| 94 | 110 | 蔡素妙 | 林家伃 | 已婚者的伴侶完美主義對婚姻關係滿意度之影響—以親密信任為調節變項 | 
| 93 | 110 | 蔡素妙 | 梁碩娟 | 青少年童年逆境經驗、自尊與同儕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資料庫為例分析 | 
| 92 | 110 | 許瑛玿 | 張稚羚 | 從失落到理解與行動的歷程:一位聽障者手足的自我敘說研究 | 
| 91 | 110 | 蔡素妙 | 張書維 | 大學生學習動機、學業拖延、學習興趣與學習幸福感的關係研究 | 
| 90 | 110 | 蔡素妙 | 徐鈺婷 | 大學生知覺父母心理控制、雙元孝道信念與同理心之關係研究 | 
| 89 | 110 | 蔡素妙 | 仇睿霆 | 大學生負向家庭情緒表達對自尊之影響:雙元孝道信念的調節效果 | 
| 88 | 110 | 蔡素妙 | 曾景謙 | 大學生知覺父母衝突與拒絕敏感度之相關研究-以情緒安全感為中介變項 | 
| 87 | 110 | 蔡素妙 | 顏瑜倢 | 大學生知覺手機冷落與受排斥感之關係研究-以心理彈性為調節變項 | 
| 86 | 110 | 蔡素妙 | 李佳勳 | 單親家庭父母職家衝突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研究:以意義建構為調節變項 | 
| 85 | 110 | 許瑛玿 | 林紫筠 | 中年離婚女性團體之成效與歷程研究 — 融入反思團隊之運用 | 
| 84 | 110 | 朱春林 | 龍建恆 | 孤獨與死亡焦慮之關係研究 | 
| 83 | 110 | 許瑛玿 | 蘇靖雯 | 母親情緒調節策略與民主教養行為之關係探究:雙元自主性之調節效果 | 
| 82 | 110 | 鄭夙珍 | 鄭月雲 | 大學生社會型及情緒型孤寂感對憂鬱傾向的影響—社群媒體使用程度的調節效果 | 
| 81 | 110 | 許瑛玿 | 林采明 | 探究實習諮商心理師諮商家暴相對人之僵局經驗與轉變歷程 | 
| 80 | 109 | 朱春林 | 羅翊綺 | 諮商全職實習學生覺知督導倫理實踐研究 | 
| 79 | 109 | 蔡素妙 | 吳懿婷 | 探討學齡前幼兒母親親職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以心理彈性為中介變項 | 
| 78 | 109 | 朱春林 | 徐怡婷 | 情緒調節對陽剛特質與攻擊性之調節效果研究 | 
| 77 | 109 | 曾瓊儀 | 蔡昕珮 | 探討失去面子與寂寞感之關係:以自我隱藏為中介變項 | 
| 76 | 109 | 鄭夙珍 | 莊瑞玲 | 共親職內涵之互動歷程——以家有青春期子女為例 | 
| 75 | 109 | 鄭夙珍 | 高乃芸 | 成年初顯期自我慈悲與幸福感之關係—以生涯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 | 
| 74 | 109 | 許金田 | 賴姵妤 | 金錢支配觀差異對伴侶關係衝突與伴侶關係滿意度之影響研究-以神經質人格特質為調節效果 | 
| 73 | 109 | 朱春林 | 林治家 | 自殺防治專線協談志工人格特質、工作成就感與服務年資之研究:以桃園市生命線為例 | 
| 72 | 109 | 朱春林 | 鄭羽伶 | 自我體恤在社會體型焦慮與主觀幸福感間之調節作用 | 
| 71 | 109 | 鄭夙珍 | 蔡淑芬 | 以賽斯資料為基礎的癌症患者團體課程設計及生命觀影響探究 | 
| 70 | 109 | 顏志龍 | 周詩穎 | 輕症自閉症伴隨ADHD兒童母親的自我敘說研究 | 
| 69 | 108 | 顏志龍 | 許鈞堯 | 心理諮商值多少錢?台灣民眾可接受的諮商價格及其影響因素 | 
| 68 | 108 | 顏志龍 | 許禔素 | 志工持續服務影響因素量表之編製 | 
| 67 | 108 | 鄭夙珍 | 江崇惠 | 以自然為本的冒險體驗方案之心理歷程與影響分析─ 以高山森林基地課程為例 | 
| 66 | 108 | 許瑛玿 | 盧屏竹 | 低結構人際歷程取向諮商團體之領導者介入技術歷程分析研究-以親密關係團體諮商為例 | 
| 65 | 108 | 鄭夙珍 | 江明峰 | 台灣男性接受輸精管結紮之動機與適應歷程研究 | 
| 64 | 108 | 曾瓊儀 | 鄭凱元 | 以情緒調節探索大學生愛戀依附及伴侶同理心之間的關係 | 
| 63 | 108 | 顏志龍 | 吳明陽 | 養狗和養貓哪個較幸福?寵物依附對幸福感的影響:寵物類型的調節效果 | 
| 62 | 107 | 鄭夙珍 | 王明卉 | 諮商心理師情緒勞務對專業耗竭影響之探究-以專業認同為中介變項 | 
| 61 | 107 | 許瑛玿 | 朱先韻 | 探究人際困擾案主於諮商歷程中知覺之有效共同治療因素-以實習諮商心理師為例 | 
| 60 | 107 | 蔡素妙 | 林志哲 | 中年人獨處時間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孤獨動機之調節效果 | 
| 59 | 107 | 顏志龍 | 李昱慶 | 大學生同理心與介入霸凌行為傾向關係之研究:自我效能之調節效果 | 
| 58 | 107 | 許金田 | 葉詩婷 | 工作條件配適、工作意義感與工作行為的關聯性:MBCT 三分鐘呼吸空檔的緩解效果 | 
| 57 | 107 | 朱春林 | 李夙敏 | 母職角色與女性職場退縮傾向研究: 父職參與和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 | 
| 56 | 107 | 顏志龍 | 楊潔妤 | 實際人際互動頻率對人際需求滿意程度之影響:孤寂感之中介效果與網路人際互動頻率之調節效果 | 
| 55 | 107 | 蔡素妙 | 廖翊廷 | 台灣同性婚姻釋憲案過後同志伴侶家庭圖像轉變之研究 | 
| 54 | 107 | 鄭夙珍 | 黃于寧 | 職業婦女新手媽媽母職困境與因應之研究-以護理人員為例 | 
| 53 | 107 | 朱春林 | 郭子睿 | 不同依附型態性侵加害人於團體治療後之療效因素分析:以臺北監獄為例 | 
| 52 | 106 | 許瑛玿 | 高碩遠 | 探究憂鬱症病人服藥遵從性心理歷程之研究 | 
| 51 | 106 | 顏志龍 | 陳建印 | 自然環境中正念健行對焦慮的影響 | 
| 50 | 106 | 蔡素妙 | 劉亮佑 | 心理師與治療評估委員對性侵加害者刑中治療合作經驗之研究 | 
| 49 | 106 | 朱春林 | 葉昭男 | 國軍志願役軍人去留意願研究 | 
| 48 | 106 | 顏志龍 | 鄒文迪 | 外籍華裔學生挫折經驗與生活適應之關係:情感陪伴與實質資源之調節 | 
| 47 | 106 | 許瑛玿 | 朱緗茹 | 程序監理人於兒童最佳利益決策歷程之探究 ─以親權酌定事件為例 | 
| 46 | 106 | 朱春林 | 車先玲 | 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之成人求助態度與使用意願研究 | 
| 45 | 106 | 鄭夙珍 | 游紫竺 | 青少年親子界限解體、情緒表達矛盾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研究 | 
| 44 | 106 | 朱春林 | 吳芷函 | 媳婦角色面對公公去世之悲傷歷程探究 | 
| 43 | 106 | 朱春林 | 廖家欣 | 自我接納與同理能力對社交焦慮之影響: 以自我關注為中介變項 | 
| 42 | 106 | 朱春林 | 陳羽茗 | 宗教霸凌初探 | 
| 41 | 105 | 朱春林 | 蘇志安 | 侵擾性情緒失調症核心情緒之家庭危險因子初探 | 
| 40 | 105 | 鄭夙珍 | 郭詠芃 | 後設情緒如何影響用心能力 -以自我強度為調節變項 | 
| 39 | 105 | 朱春林 | 許格瑋 | 諮商與臨床心理師及實習生之人格特質初探 | 
| 38 | 105 | 許金田 | 陳嘉珍 | 主管不當督導、情緒耗竭與員工離職傾向 之相關性研究:知覺主管善意的調節效果 | 
| 37 | 105 | 蔡素妙 | 曾欣怡 | 我的母親是老闆(娘)-- 探究母親職家衝突經驗對育有子女的已婚子代女性其工作和家庭經驗之影響 | 
| 36 | 105 | 蔡素妙 | 劉雅菡 | 文化智商對大學生海外交換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的中介效果研究 | 
| 35 | 104 | 朱春林 | 李   瑞 | 落地,生根? 第一代外省女性的生命詮釋 | 
| 34 | 104 | 朱春林 | 許以璇 | 自我調節在完美主義與拖延間的角色 | 
| 33 | 104 | 蔡素妙 | 黃詩慧 | 心理助人工作者之靈性健康對專業耗竭的影響--以「不執著」為中介變項 | 
|
| 32 | 104 | 鄭瀛川 | 張峻維 | 組織社會化戰術對工作敬業度之影響 -以個人與組織適配性為中介變項 | 
| 31 | 103 | 許金田 | 顏伯廷 | 主管汙名化對員工行為的影響歷程分析:以資源保存理論為基礎 | 
| 30 | 103 | 曾瓊儀 | 吳侑璇 | 公平感對性別角色態度之世代差異的調節 | 
| 29 | 103 | 朱春林 | 林郁涵 | 心癮剖面圖:以五大人格因素描述非法藥物使用者之人格特質 | 
| 28 | 103 | 蔡素妙 | 許瑜芳 | 大學生伴侶依賴、界限與情緒表達衝突之關係研究 | 
| 27 | 103 | 許金田 | 陳逸羣 | 以資源保存理論的觀點探索主管汙名化對待與部屬行為的關連性:一項調節式中介效果分析 | 
| 26 | 103 | 許瑛玿 | 杜芝韻 |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理論融入國小學童母親親職教育團體方案效果之研究 | 
| 25 | 103 | 朱春林 | 王美雯 | 諮商受訓者污名感受與求助態度:專業承諾的調節效果 | 
| 24 | 102 | 許金田 | 黃冠婷 | 那些背包客教我的事-澳洲打工度假中人際關係建立之歷程 | 
| 23 | 102 | 鄭夙珍 | 王文沁 | 自我效能與情緒調節之關係─以正念為中介變項 | 
| 22 | 102 | 鄭瀛川 | 林霈柔 | 「變革準備度」量表中文化之信效度研究 | 
| 21 | 102 | 鄭瀛川 | 林芳妤 | 利用Lewin變革模式建構領導行為訓練方案之行動研究 | 
| 20 | 102 | 許金田 | 童慧姍 | 探討顧客攻擊對員工情緒與行為的影響:職場友誼與工作意義的調節作用 | 
| 19 | 102 | 賴姿伶 | 賴郁婷 | 性別刻板印象激發對履歷篩選者雇用推薦意願的影響 | 
| 18 | 102 | 蔡素妙 | 陳穎姿 | 大學生害羞、伴侶依賴與愛情維持行為之相關研究 | 
| 17 | 102 | 蔡素妙 | 陳懷戎 | 醫療院所心理助人工作者知覺替代性創傷經驗與自我照護歷程探究 | 
| 16 | 102 | 許金田 | 陳耕馨 | 競爭真的百利而無一害嗎?解析競爭氣候對員工偏差行為的影響歷程-兼論知覺主管支持的調節中介效果 | 
| 15 | 102 | 鄭瀛川 | 姜光駿 | 參與越南基層主管教育訓練之行動學習歷程 | 
| 14 | 102 | 蔡素妙 | 張至豪 | 大學生時間觀點、社會興趣、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 
| 13 | 102 | 許金田 | 王毓情 | 台灣女性外派經驗對網絡關係與職涯成功的影響:外向性的調節效果 | 
| 12 | 101 | 許瑛玿 | 陳庭美 | 運用隱喻於高中生涯探索團體與成員知覺之隱喻經驗研究 | 
| 11 | 101 | 賴姿伶 | 黃晨庭 | 內疚傾向對員工組織行為之影響 | 
| 10 | 101 | 朱春林 | 嚴介謙 | 以威斯康辛卡片分類測驗做為性侵再犯評估工具之研究 | 
| 9 | 101 | 許金田 | 黃夢漢 | 不當督導倖存解析-從自我效能與信賴知覺解構不當督導與負向行為的關係 | 
| 8 | 100 | 鄭瀛川 | 翁毓廷 | 接班歷程分析-以成功組織變革之觀點探討 | 
| 7 | 100 | 鄭瀛川 | 楊允中 | 家族企業接班人自我概念改變歷程分析 | 
| 6 | 100 | 林邦傑 | 蔡碧姬 | 國中生的寂寞感、共依附特質和愛情維持行為關係之研究 | 
| 5 | 100 | 鄭瀛川 | 羅經輔 | 台商外派大陸經理人員的工作投入之研究:以Bennett & Bell的高工作投入模式 | 
| 4 | 100 | 朱春林 | 陳依琳 | 癌症患者的人格特質、希望感與生活品質的研究:Helgeson人格理論的應用 | 
| 3 | 99 | 許金田 | 謝書怡 | 企業社會責任知覺、職場靈性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同理心的調節中介效果 | 
| 2 | 98 | 鄭瀛川 | 劉依函 | 願景式領導之個案研究—以大陸台商企業領導人為例 | 
| 1 | 98 | 鄭瀛川 | 林庭年 | 教派式文化的塑造:一項個案研究 |